小兒傷風、感冒、傷食而致發燒,或溫熱病後期肺胃津虧,餘熱未盡,或濕溫病濕熱流連三焦,以及小兒疰夏發熱,陰虛、血虛所致之虛熱等。 我常使用針刺四縫穴法,並配合湯藥治療,亦常單行此術,效果較好,頗受病家歡迎,各舉一例於後:
胡某某,男,5歲。 患兒近半年來,每夜發低燒,躁擾不寧,經注射百爾定、青黴素、鏈黴素,以及服滋陰清熱解毒的中藥,均無效。 患兒面黃肌瘦,能食,舌質紅、苔薄白,用銀翹散加減(銀花、連翹、蟬蛻、枳殼、天花粉、丹皮、赤芍、葛根、甘草),並針刺四縫穴,治療二次后,低燒已不每夜發作,四次后基本痊癒。趙某某,女,2歲。 患兒體胖,面色無華,平素經常感冒,常有低燒,食慾尚好,這次喉痛,流清鼻涕,發燒,咳嗽已兩日,舌尖紅、苔薄白,煩躁。 針刺四縫穴,囑多喝開水,不另服藥物。 隔日施術一次,治療三次后,低燒消失,面色好轉,感冒機會亦減少。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a/AVvXsEhoTicB36B3X86ktt3XSFq0a25I4bdvDCIojanDWTJXf7U6Zb5R00iQudWBS81_nPeVg49etMIft1eJ8uK9JmPJq9Fca0oBA8Cdp0W-QgairsxhW11IPBPikYhSlxhiMIlYECPT1eYBlS-e8GNc-B4fyO4ZKxrK-qtzlIzdu4At3b56z8J7luPZjuGXmw=w573-h344&width=573&height=344)
腹脹一症,常見於兒科多種疾病之中。 徐洄溪對此症有較為中肯的論述:“腹脹症即使正虛,終屬邪實,古人慎用補法。 有脹必有濕熱,倘脹滿或有有形之物,宜緩下之。 ”小兒臨床上的腹脹,多屬傷食,濕熱氣滯,偏於實證者較多,用針刺四縫穴的方法治療,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來看,都能令人滿意。 《傷寒論》中五瀉心湯所主治之痞症,配合此法亦頗有療效,不過虛寒性中滿之證,用此法卻不太相宜,當須注意鑒別。李某,男,5歲。 患兒中午吃肉包子五個,計約四兩多,當晚即發燒,腹脹厲害,乾嘔,噫氣。 用針刺四縫穴,以通腑、消食、蕩積,針后一小時許,即瀉下穢臭,夜燒退而告安康。敬某某,男,4歲。 患兒感冒后腹脹如鼓,不思食,小便黃赤,口穢臭,且渴,而愈喝水腹愈脹,已病二月。 視其舌質紅,苔薄白,餘無所苦。 七天針刺四縫穴一次,停所有內服藥。 針第一次後口渴減,第二次后腹脹減,第三次後食慾增加,兩月後,體質大見改善。鄭某,男,1月半。 患兒半月來時時吐乳,漸至腹脹,不食乳,大便不通,服麥芽片、胰酶片、大黃蘇打片等無效,已病兩日。 今腹部凸起,敲之如鼓。 患兒因不斷啼哭,而致聲音嘶啞,食入則吐,精神萎頓,有半日未小便。 針刺四縫穴後半小時,即排出小便。 處方:砂仁1.5克,通草1.5克,白蔻1.5克,山楂6克,萊菔子6克,木香1.5克。次日午後再診,大便通,小便增,腹脹減,能食乳,嘔吐次數減少,再服上方。 第三日腹脹全消,再針刺四縫穴。 五天后,持續半月的嘔吐現象消失。 二月後,患兒一反消瘦為胖壯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