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薑可以「強禦水氣」,把身體諸系統中多餘的停濕停寒打掉。
所以有些體質寒的人吃白菜會沒力氣,炒白菜時放一點薑就沒事。
生薑的藥性比較「散」,可以用在補藥中,本身卻不是補藥。 李東垣就勸人「夜不食薑」,因為會散氣。
生薑放在這付葯中,可以散寒濕。 桂枝芍藥讓身體血液更好的循環起來,而生薑讓身體的寒濕發散出去。
如果沒有生薑,桂枝在動脈中的藥性就一直沿著血管衝到底,而不能把寒邪打出體表。
必須有生薑「橫開、散」的藥性,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脈管之外,到達風邪所在的「衛分」肌腠之間。
大棗肉黃皮紅,又甘潤多汁,補脾而又能兼入心補心,是養營血的好葯。
囫圇吞棗的故事大家都記得,大棗補脾胃,同時可能因為甘甜容易壞牙齒,所以故事里的人機械地認為要囫圇地把棗吞下,才能發揮棗的優點,避免棗的缺點。
大棗是補給隊員,給前線隊員補充能量,同時構築第二道防線。
大棗還和甘草一起,補津液,在出汗的時候如果不補充身體的津液,就容易產生新的問題。
大棗是一種榨不出汁的果實,也就是可以保護住水不流失,因此大棗可以和甘草一起保濕,穩住身體的水分。 避免出汗時體內津液損失太多。
這五味葯合在一起,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陳代謝,補充人的營養,發散體表的寒濕。
由於加快了血液迴圈,因此會出一點汗,但本身這付葯不是發汗藥,服用后身體出點小汗病就好了。 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,大汗傷津液。
這付葯沒有針對什麼具體病毒的葯,但是卻把感冒解決了,實際上是讓人自身變強,然後人自己把感冒戰勝了。 這就是典型的中醫思維。
所以說,桂枝湯其實是針對體質較為虛弱的人的一劑補藥。
傷寒論提到不必盡劑,就是說你開了幾貼藥,不用非得把藥服完,出點小汗就可以了。
如果之前感冒已經深入了,這種藥服用后,可能還會有咽喉和鼻子的問題,要根據情況用別的葯或者自己調理腸胃等待身體自己解決問題。
傷寒論原文也提到,「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“,自衄就是自己流鼻血的意思,雖然這一條是無汗,此情況不一致,但確實都是自愈的表現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