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捂講究“上薄下厚”
歷來,古代醫家都強調「春捂」,也就是「春不忙減衣」。。 民間所謂的“二月休把棉衣撇,三月還是梨花雪”,“吃了端午粽,再把寒衣送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祖國傳統醫學認為,「春捂」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,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。 孫思邈曾說:“春天不可薄衣,令人傷寒,霍亂,食不消,頭痛。 ”現在的人也早已認識到,如過早脫去棉衣,極易受寒,寒則傷肺,易發生流行性感冒、急性支氣管炎、肺炎等病。春天還是流腦、麻疹、腮腺炎等傳染病多發季節。 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、病毒感染有關,但感染後發病與否,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理。 不忙脫衣,「春捂」 得法,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。
春捂溫度:15度
把握好氣溫,15°C是春捂的臨界溫度。 研究表明,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,15°C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。也就是說,當氣溫持續在15°C以上且相對穩定時,就可以不捂了。春捂不是穿棉襖,包滿全身反而容易讓身體變得虛弱,捂的位置有重點:
早春時節,手腕、腰眼、小腿和肚臍這四個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。心主管全身的血脈,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。 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,能夠強化臟腑。 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。胸痛、便秘、焦躁、心悸、失眠、食慾不振等疾病,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。平常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,可以去除煩躁、安神定志。 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,也不必追求酸脹感。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。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,而腰為腎之府,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,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。 按摩腰部腎俞穴可滋陰壯陽,補腎健腰。除了點按以外,可兩手握拳,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,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,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,如此連做36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