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病重三日,飲食不進,呻吟不輟口,一劑而愈,真可謂之神矣。
鄒孟城說:餘得此方,喜不自禁,蓋“醫家之病,病道少”。 為醫者能多一治病法門,則病家少一份痛苦...... 未幾,皰疹流行,余於數日內接治五六人,無論證之輕重,皆以上方加板藍根15g,唯全瓜蒌不用如許之多,改為重者30g,輕者15g,中者21~24g,其收效之速,“真可謂之神矣”。 輕者二三日,重者四五日,率皆痊可。后凡遇此證者,概以此方投之,無一例不效者。 余所治病例中,病灶面積最大者幾達胸部之半,理療一月未愈,服上方一周即退淨。 而其得效之遲速,與瓜蒌用量極有關係,故凡體質壯實者,瓜蒌用量宜適當加重,藥后若輕瀉一兩次,則見效尤速...... 關於甘草,餘有時僅用3g,同樣有效,而紅花每以1.5g為率,並不多用,而屢收捷效。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,這確實是一則典型的帶狀皰疹案例。 孫氏以脅痛命名,說明古人的認識只限於此。 他的師傅也認不出此病就是帶狀皰疹,可見對於皮外科也並不精通。 雖然如此,並未妨礙他以中醫的理論為指導,治癒了此病。
我不知道這位黃老先生為什麼選用瓜蒌來治療如此厲害的“炎症”,若要說是取瓜蒌的柔潤兼清熱作用,那麼中藥裡面有此作用的絕不止瓜蒌一味。 且中醫用瓜蒌並不在清熱解毒,中藥學也沒把它歸之於清熱解毒類中。 正如案中所述,若只從理論上來講,前醫所用方藥並無差錯,並外用白礬水調塗,也是順理成章的方法,但都不見效,可見此病確非一般的方藥所能奏效的。雖然以上所述我也作不出很好的解釋,但有一點是肯定的,那就是治療帶狀皰疹必須有專方專藥。 本篇一開始介紹的二味拔毒散,我在臨床上經常使用,效果很好,但在此案中,前醫也曾用白礬外用調敷,並不見效。我在臨床治療此病時,也曾碰到過數例單用雄黃調敷不效,而繼用二味拔毒散收效仍很好的病例,似乎也能說明這一點——那就是藥物的配伍是很重要的,有時甚至缺一不可,當然也有單味藥即可奏效的。由此而論,「瓜蒌甘草紅花湯」大概也可以算是一首治療帶狀皰疹的專方,而鄒孟城老中醫於此方中加板藍根,這也可以算是古今醫學思想,或說是用藥方法的結合吧。 我想,如果把內服外用二方結合而同時應用,效果一定會更好,願我們都能記住這兩個有“特效”的方劑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