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種,手汗
有朋友說,我既不是自汗,也不是盜汗,而是手汗太多。比如,脾胃氣虛,津液運化失常,它就要找個地方偷偷洩出來,從哪泄呢? 找來找去,最後從手上洩出來了。
這四味葯也是一張名方,出自清代大醫陳士鐸的《石室秘錄》,對於這張方子,陳士鐸的評價相當高,用他自己的話說:“人有手汗出者,以黃芪一兩,葛根一兩,荊芥三錢,防風三錢,水煎湯一盆,熱熏而溫洗,三次即無汗,神方也。”這是濕熱下注。 身體里的濕啊熱啊順著經絡往下走了,而腳又一天到晚悶在鞋子裡,有了濕有了熱,也很難發散出去。 所以一脫鞋子,腳上的汗特別多,往往還腳臭,容易長腳癬。有一個中成藥叫二妙丸,由蒼術和黃柏組成,蒼術燥濕,黃柏清熱。 濕熱的環境一改變,你會發現腳汗,腳臭,腳癣都沒有了。一吃飯就滿頭大汗,這是胃腸有熱,要知道食物也是一種能量,胃腸本身就有熱,食物再一壓下去,熱上加熱,從而迫使津液外出。那麼,問題來了,胃腸里的熱是從哪裡來的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積食,積食漚得久了化熱了。伸出舌頭來照照鏡子,舌苔厚膩而且發黃,說明是有積食化熱了。推薦中成藥保和丸。 它裡面有消食的山楂、麥芽、神曲,有清熱的連翹等等,就像是給胃腸道洗了個澡一樣,它就是腸胃的清道夫。有朋友又說了,奇怪,我這個汗啊,流出來怎麼是冰涼冰涼的?沒錯,就是冷汗,如果同時伴有手涼腳涼的現象,那多半是腎陽虛。 通常來講,人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出冷汗,在受到驚嚇的時候,對吧,叫嚇的冷汗直流,因為驚恐傷腎,腎陽受傷,津液在外洩的時候得不到陽熱之氣的溫煦,發涼,發冷也就在所難免了。看到這兒,就更奇怪了,半身出汗,身體一半出汗,一半又不出汗。這裡的一半可以是左右分,也可以是上下分,可能是左半邊出汗,右半邊不出汗,也可能是上半邊出汗,下半邊不出汗。 總之就是身體的一半出汗,無論是哪一半都是不正常的。既然有“不和”,那咱們就想辦法給它調和調和,說到調和營衛,那必須提到桂枝湯啊。
桂枝湯:桂枝9克、白芍9克、炙甘草6克、生薑9克、大棗3枚還有第八種,夏天汗特別多,其他季節都不怎麼出汗,汗出的同時又伴隨心慌氣短、神疲乏力的感覺,中成藥生脈飲最好用,最容易切入。
79994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